汕头对于老片区的叫法与众不同,称之为“老市区”。这是因为汕头并不是一座围地而建的老城,而是一个因贸易市场而繁荣、开埠并发展的集市片区。所以,汕头的“老市区”名中包含的正是这种老贸易文化。不过,“老市”在汕头也曾经是存在过的地名。汕头在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,有一个片区为“老市”,并且也有“老市直街”、“老市一横”、“老市二横”、“老市三横”、“老市四横”等老街名,经笔者走访考证,在升平路大阳光行正对面的万新直街(与银珠直街平行并相邻的街巷),实际是当年的“老市直街”。
民国三十六年汕头详细图(老市片区)
汕头老市、老市直街、万新直街的地名演变
从笔者搜集到一份民国十七年(1928年)“李敬德堂”所持有的“广东省政府财政厅征收逾限期验契罚款收据”(即补交地款的证明书)上看到,在当时老市这个片区还没有称之为“街”,而是称为“汕头老市”。这种命名方式与五福路的“信荣市”类似,信荣市到上个世纪末才全面撤销转为民居,而“德兴市”、“樟隆市”等曾经繁华的市场,因为消失已久,早已变成了德兴路、樟隆街等街路名。这表明,在民国初年,汕头老市才从一个贸易市场转变为居民片区。
在“李敬德堂”所持有的另一份民国二十三年(1934)的“汕头市不动产平面图”中可以看到,当时汕头“老市”已经改名为“老市直街”。这种命名方式与现存“三太市直街”等相若,因此,在民国中期,老市片区已大体成为一个成熟的居民商贸片区。
民国十七年汕头老市李敬德堂罚款收据
从民国时期谢雪影所编写《汕头指南》(1947年再版)一书中可以看到民国晚年的“汕头全市庙宇调查”,其记载汕头老市有一座“福德庙”(即俗称“伯公宫”),为民国七年(1918)所建。如今位于万新二横与银珠直街附近,仍保留一座福德庙。而从1950年一份“汕头市土地所有权登记声请书”上看到,声请人登记的地址为“第一区万新三横街一号”,并备注“旧编老市三横街”,可见,“老市”片区也是在建国前后才改为“万新”片区,大抵取“万象更新”之意。万新直街及其横街占地不多,基本为西至银珠直街,东至万胜街尾,北至万新四横街(郭厝内旁),南至升平路。
汕头老市成因源于交通便捷
从汕头工学社在民国三十六年(1947)刊行的“最新汕头详细图”中可看出,汕头老市街是和老潮兴街、银珠直街相邻,老市后街接万胜街,共四条横街,在老市四横与福平路之间就是郭家祠(即郭厝内),汕头老市是可以通过众多横巷走到曾经的“茭萣地”,也是过去老汕头“十八螺巷”的一部分。
汕头在清代开埠后所建设的民居建筑等,大体都是围绕“老市”开辟,而这些民居所建设处,在建设前多称之为“茭萣地”。“茭萣”,实际上就是闽南话中海边滩涂生长的红树林之意,台湾地区一般写成“茄萣”,比如现在台湾高雄市就有一个“茄萣区”,也是因红树林而得名,还保留了“茄萣湿地”的自然景观。沿着福合沟形成的汕头最早的两个聚居区,即“茭萣地”和“老市”,在未开辟前由于受到海水浸润和冲积土质的影响,福合沟两岸都是长着红树林的湿地,不过随着商贸往来日繁,茭萣地被辟为民居,而老市片区则辟为市场。
而为何汕头清代的老市场要选取在这里?实际和福合沟有关。福合沟位于现在福合埕以西、福海街以东,也即是今福平路,实际其大部分是填平福合沟而成。在清代,福合沟直通韩江,沟面极为宽阔,可以往来各类货船,而老市片区邻近此处,很快就成为潮梅地区各类商品贸易的集散地,货物从船舶一卸下,即可在老市进行交易。可以看出,老市成因是交通便捷。
民国二十三年老市直街李敬德堂平面图(局部)
汕头老市是清代汕头的中心
围绕“老市”,老汕头在清代开埠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都集中于此。
如惠潮嘉兵备道张铣就是选取在“老市”周边的“茭地”建设了惠潮嘉兵备道行署。从惠潮嘉兵备道张铣在同治年间所写的《惠潮嘉道员行辕碑记》中可以看到,汕头在清代咸丰年之前,不过也是数十户人家所在的“滨海一隅”,水为盐卤不可饮,地为荆莽不可耕,然而咸丰年后,清朝的“海禁稍弛”(即为开埠),才有正规的通商互市。因此,汕头老市,也是官方准许的一个交易集市,道台行署选在老市周边,其也有便于维护清代汕头繁华区的治安的考虑,而且从另一角度看,汕头老市形成的时间比道台行署、行街等更早。
当年元兴洋行的财东,广东宝安县人郭丽洲(今深圳人)在汕头经商获得巨资,在同治九年(1870)于老市附近的茭萣地中建成汕头埠第一座家祠“郭厝祠”,其所在地也就是“郭厝内”(今已拆除改建),郭厝内靠着福平路,实际也靠近老市装卸货品的沟旁码头。而闻名一时的“富人厝”乾泰厝内,则是位于“老市”的西北面(今同平路上段西侧,与荣隆街相邻)。
与老市隔福合沟(福平路)相望的“茭萣地”片区,更是汕头最早的居民区。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,茭萣地、万胜街等居民片区均进行改造,老市所在的万新片后段也在改造之列,因此万新多条横街也消失,剩下万新直街的一部分。
汕头老市,依然真实地存在于汕头老市区中,虽然沧海桑田,早已无法看到清末民初的市场喧嚣,但是“老市街”的商贸文化与市井风情,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汕头人。
作者:许壁锋
来源:潮汕特藏网
大国人文栏目组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19600号
节目版权属于《大国人文》栏目组。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,未经《大国人文》栏目组书面许可,严禁再版《大国人文》内容。
©中国南方航空 ©大国人文栏目组 ©潮风文化 ©汕头市潮商文化研究院 ©亚洲数字科技有限公司